四月的水果貨架琳琅滿目,藍莓、鳳梨、草莓、芭樂.......不過它們來去匆匆,春天一走也緊跟著離去。幸好有果醬,完美地封存了當下的水果風味,滋潤且馥鬱,吃到的就是季節的更迭。
果醬攜帶的古老基因最早可追溯到西元1世紀。人們將成熟的水果放入帶有蜂蜜的容器中,便於長時間地保存。
那時,柑橘類的水果是首要的選擇,古希臘人將這種食物稱為「水果蜂蜜」。直到十字軍遠征東方,帶來大量的砂糖,人們將難得的蜂蜜替換掉,果醬才真正地開始流行。
從19世紀開始,果醬就成為歐洲人的早餐裡不可缺少的角色。
每個水果的甜度和香氣都不一樣,為了要持續留住它的味道,就將其搗碎加入調料熬煮成醬。

根據國際食品規格的定義,糖度在65%以上,有一定粘度的產品,才能稱之為醬。
自己製作時可以不拘泥於標準化產出,但是必備的果膠、糖和酸不能缺斤少兩。如果水果的本身含量不夠,就需要額外添加市場上賣的粉末果膠、砂糖和檸檬汁進行調配。

有時網購的自家手作果醬說是無添加,但是開蓋後太稀,可能就是由於本身的水果膠質不多,又沒有額外添加果膠而造成的。
而有時想吃點糖少的果醬,好不容易做好後,放了幾天表面就發霉了,原來就是因為糖份太少無法長時間保存。

瞭解了基本的調配比,你是否已經拿好身邊的水果躍躍欲試了呢?不過在製作果醬之前,需要弄懂幾個知識點,這樣成為熬醬大師會順暢一些。
用戶評論